小吃成了國宴主角
最新消息

台灣小吃已成國宴主流

2016年國慶酒會例來由外交部主辦,地點向來是在已被列為國定古蹟、也是專門接待外賓的台北賓館舉行,國慶酒會現場備有各式美食區,除了烤乳豬、各種台灣小吃之外,還有小籠包,捏面人、棉花糖攤位,四千名各國駐台使節與外賓,在這裏度過了一個熱鬧歡愉的夜晚。

台灣美食與夜市,是台灣吸引外國觀光客的重要元素,以往被認為「難登大雅之堂」的小吃,近年來已成為國宴的主流,不管是國慶酒會還是總統就職晚宴,經過廚師巧手包裝的台灣小吃,已隆重地登上國家最高的筵席,回溯過去至今的國宴演變歷程,彷彿也是台灣美食歷史的縮影。

陳水扁則是第一個把台灣小吃端上國宴殿堂的重要推手,2000年陳水扁的就職晚宴中,特別把台南小吃碗粿、虱目魚丸湯端上了台面,由於國宴需顧及回教信仰的外賓,慣例上不能用豬肉,但碗粿一般都需要用豬油爆香油蔥來提味,當時圓山飯店特別改用雞油,至於虱目魚丸湯的湯頭,師傅也煞費苦心研究許久,最後才決定用昆布熬湯,還刻意將魚丸做得小巧精緻,配以綠竹筍的筍尖、嫩地瓜葉來點綴,才讓台灣小吃在外觀上「符合國宴標凖」。

當時台灣小吃端上國宴的作法令人耳目一新,自此之後,台灣小吃與台灣在地食材成了國宴中的主角。

馬英九時代特別重視環保與節能減碳,國宴用酒必用馬祖老酒(過去以花雕、陳紹居多),食材不但要強調台灣本土食材、計算食物里程,國宴還負有推廣台灣農產品的任務,每次菜單中必定要有米食料理,魚翅、鮑魚絕對不可以上桌,以2012年馬英九就職國宴上的冷盤為例,就有雲林口湖鄉的烏魚子、宜蘭三星鄉的櫻桃鴨、嘉義縣鹿草鄉的黃地瓜及屏東東港鎮的櫻花蝦。

有趣的是,國宴菜單的設計,不同總統也有不同的風格,老蔣時代的菜單大如公文卷宗,材質用金黃色的緞布,封面上印有國徽與梅花,顯得雅緻大器,但是菜單字體用的是篆體,讀起來相當吃力;小蔣時代雖然沿用過去設計,卻把開本縮小,字體也改為易於辨認的楷體;到了李登輝時代,前期承襲舊制,後期則把材質改為銅版紙;陳水扁執政後,特別把菜單設計成卷軸樣式,強調創意。